广州手机配件价格虚拟社区

薪火相传,延续经典 与时俱进,不忘初心 上海电影译制厂60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

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
  • - -
楼主

 


上海电影译制厂即将迎来60岁生日。3月30日,一场“向经典致敬——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60周年”纪念活动上,“佐罗”童自荣、“茜茜公主”丁建华、“苔丝”刘广宁、“寅次郎”乔榛等配音演员在上海文艺会堂亮相,共同为上海电影译制厂一甲子生日庆生。这些“中国最美声音”的相聚一刻,把大家的记忆拉回到属于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黄金时代。


刘广宁在导演、演员组点名,“小乔、小童、小丁,我是小刘……”

左起:王建新、严崇德、戴学庐、乔榛、刘广宁、童自荣、孙渝烽、丁建华、狄菲菲、程玉珠

 

上译厂的前世今生

 

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于1957年4月1日,是国内唯一的译制外国影视片的专业译制厂。它的前身是由上译厂奠基人陈叙一老厂长于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。

 

在此之前,中国没有逐句配音的外国影片。上影厂著名配音导演苏秀曾回忆:“把外国电影逐句配音,在1949年前是没有的。那时也放好莱坞电影,但不配音,只是在国泰这样的大影院,会给观众配个小耳机,耳机里有个声音同步念故事情节。”

 

1950年6月,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迁至万航渡路618号(当时叫梵皇渡路,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)。他们将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当放映间,把墙壁刷白加上一个木框当“银幕”,大楼的楼顶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墙改装成一间录音棚,再安装了一台放映机和一台苏制光学录音机。靠这些装备,在厂长陈叙一带领下,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创业之路。

 

自上译厂的开山之作《小英雄》后,第一代“上译人”以他们的天赋异禀和辛勤卓绝的努力,创作了一部部译制经典: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《列宁在1918》《伟大的公民》《偷自行车的人》《警察与小偷》《牛虻》《王子复仇记》……随着这些影片的公映,邱岳峰、毕克、苏秀、富润生、尚华、李梓、于鼎、赵慎之等一批配音艺术家的名字,深深印在亿万观众的心中。

 

永嘉路383号,一幢红顶白墙小楼,透着浓浓的古典风韵。1976年,上海电影译制厂搬迁到此。就在这栋小楼里,缔造了80年代译制片的辉煌。《佐罗》《追捕》《虎口脱险》等一批译制片经典在这里诞生,亿万观众通过这些影片,领略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和文化,享受了不同风格不同艺术的熏陶和感染。


上海电影译制厂历代厂长

 

渐渐地,乔榛、童自荣、杨成纯、刘广宁、丁建华、曹雷等一批中青年演员也脱颖而出,名闻遐迩。他们用优美的语言和难忘的声音再塑了经典角色的鲜明个性,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。

 

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,这一重要举措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,也为上译厂带来了新的机遇。《亡命天涯》《真实的谎言》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等一部部大片伴随着上译厂精湛的译制配音艺术,在中国电影市场掀起一波波热浪。

 

2004年,上译厂又顺利地完成转企改制。新一代的“上译人”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,以译制精品为品牌,大胆创新,不断开发,围绕声音做市场,抓住市场求效益,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

 

60年来,经过几代“上译人”的不懈努力,上译厂共译制了40多个国家1500多部故事片,为引介世界电影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。《追捕》等28部影视片30次分获华表奖、金鸡奖和飞天奖。同时,还让译制片配音成为一门令人瞩目的独特艺术样式,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绚烂的篇章。


老、中、青三代艺术家汇聚一堂,为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60周年庆生。左起:王建新、严崇德、戴学庐、乔榛、刘广宁、童自荣、孙渝烽、丁建华、狄菲菲。

 

“寻声”的使命一直都在

 

今天,昔日的尴尬不在了,但新的使命又出现。

 

2015年,上译厂开拓了对外译制业务,,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全世界观众。第18、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,上译厂连续两年圆满承办了“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”,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培训项目,是一次国内外译制界的盛会,专家们汇聚一堂共同分享影视制作、影视剧翻译、译制流程、配音领域的经验和想法,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。传播声音文化、弘扬民族精神,让世界通过影视作品更直观地了解中国,是当代影视译制工作者的时代责任。

 

更紧迫的是,随着原版引进片越来越多,观众对“原声”欣赏有了更多适应力的同时,银幕背后的“声音”似乎已不复多年前的惊喜。相对于配音版,如今的观众更愿意看的是原版片。有业内人士认为,当年的中国人只能通过有限的译制片了解世界,所以当时译制片是全民热爱的,但随着时代变迁,今天的年轻人不会满足于看配音片,译制片很难再成为大众追捧的热点。

 

作为上译厂昔日的导演和配音演员,苏秀曾告诉记者,应该明确译制工作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,有它自身的存在价值。提高进口片的译制质量是个系统工程,从选片上讲,相关部门应从专业角度选择内容上更有深度、拍摄上更有艺术保存价值的原片作为译制对象。同时应从时间和资金上给予配音更大的空间,匆忙赶工是出不了精品的。

 

译制片在这个时代真的“失声”了吗?答案可能藏在时间里。但声音这个行业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,并且永远不会灭亡。未来,更多的声音市场等着上译厂去开发。

 

新闻稿:上观新闻

作者:李君娜

图片摄影:蒋迪雯

视频:东方电影频道




举报 | 1楼 回复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