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手机配件价格虚拟社区

想吃就吃,反而比节食更容易瘦?

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
  • - -
楼主

以前人们常说的“贴秋膘”已经渐渐落伍,现在不仅不贴膘,反而有很多人想趁着冬天来临之前再瘦一圈。


关于减肥我们常听到的方法就是“管住嘴,迈开腿”,这兼顾了饮食和运动的秘诀听起来不错,但实施起来可就难喽。

 


节食减肥为什么那么难?

 

感到饥饿时我们会进食摄入能量,身体代谢和运动又会消耗这些能量。我们体重的变化就是摄入的和消耗的能量的变化。而饥饿感和饱腹感都是由大脑控制的,不仅如此,大脑甚至为我们设定了“标准”体重值。尽管我们有自己的理想体重,然而不论我们主观期望值是多少,大脑关于维持在什么样的体重上合适有它自己的想法。

 


大脑对我们体重的设定值是一个范围,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在范围内上下调节自己的体重,不过如果想超出这个范围是非常困难的。大脑中关于体重的系统有两套,一套让我们增重,一套让我们减肥,这两套系统平衡运作,使我们的体重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。

 

一旦我们开始减肥,体重减少,大脑就会启动增重系统,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“节能”:研究发现体重减少10%的人,他们的基础能量消耗减少了250~400千卡。这就像我们希望尽快将手机电池中的电用光,但手机却自动进入了省电模式。

 

从进化角度来讲,这是非常合理的。在漫长的历史中,人类经常遭遇饥饿危机,当食物短缺时,我们的祖先可以靠这种节约体能的方法生存下来。等到有食物补给时,再补回体重。这种保护措施使我们度过了一次次的食物短缺危机。

 


然而,到了现代,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以前是人类费劲心思的寻找食物,而如今是各种各样的食物扑面而来。经过漫长进化得来的对抗食物匮乏的基因和代谢机制,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身体中,成为一种本能,而节食减肥在对抗本能时显的是如此孤立无援。

 

为什么不推荐节食减肥?

 

观察一下身边节食的朋友们,成功的人多吗?有的还没有见效就已经放弃了,有的短期内有明显效果,然而一年、两年之后再看又回到了节食之前的样子。有研究发现节食并没有多少可靠性,节食五年之后,大多数人的体重会反弹,甚至有40%的人会比节食前更重。

 

所有经历过节食的人都可能遭受过节带来的副作用。常见的比如皮肤变粗糙、掉头发明显、心情烦躁易怒等。严重的有些年轻女性因节食导致闭经、或各种饮食紊乱如厌食、暴食等。



哪怕幸运的躲避掉了上面提到的副作用,节食是需要花费意志力的,而我们的精力有限。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吧,在节食期间我们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节食和对抗本能上,很难高效的学习或者工作。而节食这种需要持续依靠意志力才能实行的策略,一旦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别处,比如突然有考试或大项目需要我们去完成时,也基本上注定了这次节食的失败。

 

那我们应该如何减肥?

 

在一项研究中,心理学家将进食者分为两类:一类听从于身体传达的饥饿信号,一类则用意志力控制食量,我们且称他们为直觉进食者和控制进食者。研究发现直觉进食者更不容易超重,也很少去想着食物;而控制进食者则在促销、大份和自助餐面前更容易吃撑。一次小小的放纵,比如某一天控制进食者多吃了一勺冰淇淋,就可能给他带来一次暴食。

 

是的,我们确实应该管住我们的嘴,但是我们以往的管理方法可能出了问题。我们可以尝试放弃用意志力去控制我们的食量,而是用心去体会身体给我们发出的信号,从而判断自己到底需要吃多少。

 


我们需要做的,就是在身体感受到饥饿时,安静的用餐,想吃多少就吃多少,重点是在吃的过程中让自己去感受不同时间的饱足感,找到让身体感觉舒服的方式。一开始我们的感受可能就是饿和想吃,到了某一刻好像吃不吃下一口已经无所谓了,可以吃,也可以停止进食,这个时候身体是最舒服的,既没有之前的饥饿感,也不会撑,此时基本上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七分饱”左右。如果继续吃的话,接下来会有“饱”的感觉,再继续吃就会撑到,吃撑其实是很难受的感觉,并不比挨饿好多少。

 

虽然听起来很荒谬,但事实上很多人不能准确的感受到身体传达的饥饿和饱食的信号。我们需要提高自身对于身体发出的信号的敏感度。如果正餐保持吃到“七分饱”,戒掉油炸零食、甜品和甜饮料,用奶类和蔬果代替,就已经“管住嘴”了。

 

减肥成功之后还能做些什么?


我们以往的关注点,似乎在减肥成功之前就只关注减肥,减肥成功之后?都成功了还需要再继续关注什么吗?


没错,有些东西似乎被我们遗忘了——那就是其他的健康习惯。


在一项大型研究中,研究人员以4个健康习惯为基础研究体重与死亡风险的关系。这四个好习惯是:


吃足量的水果和蔬菜、

每周锻炼三次

不抽烟

如饮酒需适量



研究发现,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帮助肥胖人群,正如图表中表现的,肥胖并且没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,他们的死亡率是健康人群的7倍多,肥胖但是具有四个健康习惯的人,他们的死亡风险则与健康人群的没有显著差别。


这给我们的提示是,即使我们还没有减肥成功,也可以通过控制生活方式来掌控自己的健康。不过该减肥还是要减肥的,因为除了死亡率以外,我们也需要考虑其他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。毕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“活着”,还是健康、有活力的生活。


来源: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TED,有删改

作者:朱晓倩

责任编辑:许雪媛



举报 | 1楼 回复

友情链接